回到主页

商业高频词「产品思维」,真的能指导公益实践吗?

· 公益服务设计迭代

人人都在谈论的「产品思维」,到底是什么?

创业之初,高瑞常常听到三句话:

“公益创业不容易呀!

你们要想做好,必须要有产品思维。

一定要快速试错,小步快跑。”

「产品思维」这个高频词,引起了高瑞巨大的好奇心——虽然大家都在强调「产品思维」的重要性,虽然这个词我们耳熟能详,但是「产品思维」到底是什么呢?

高瑞也特别去了解和学习了市面上有的所有产品相关课程,发现「产品思维」作为一种底层能力和方法论,具有三大要素:

  1.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2. 能够持续优化迭代
  3. 为用户创造价值

商业上「产品思维」,能指导公益人的工作吗?

要想回答“产品思维适配度”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探讨商业实践和公益实践的差异。

1,商业实践“深耕细作”,公益实践“能者多劳”

2017年5月26日,罗振宇在爱佑慈善基金会联合福布斯中国举办的“慈善+”2017跨界公益论坛上进行演讲,现场发表了对于“公益的个人猜想”。他在演讲中提出,“商业是最大的公益”,表达了“劳动分工是促进现代人类文明和繁荣的秘密”这一观点,激励公益人把工作进行细分,把事情做的更加专业。

的确,在商业领域,当「产品思维」发挥作用的时候,背后是一个完整的工作链条和团队。用户需求的收集、用户需求的分析、产品的研发、产品的营销,都可以由专人甚至专职团队来负责,不少产品相关的细分领域已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最佳实践”。

可是为什么这样的“细分”在公益领域很难达到呢?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公益领域资源的匮乏。当前社会资源的分配模式,导致公益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较于商业领域处于明显的短缺状态。一个公益产品,从需求分析到产品设计再到更新迭代,都由相同的人员和团队来负责。

此外,公益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却异常庞大、复杂、刻不容缓,相较于“等待资源”和“等待分工”,公益人不得不选择“立刻启程”和“身兼数职”。

2,商业实践“利用痛点”,公益实践“缓解痛点”

说到产品思维,就离不开“痛点”这个重要概念。什么是痛点?痛点就是使用户感到难受、恐惧、害怕、或担心的东西。

在商业领域,分析用户痛点,然后掌握和利用痛点,是许多产品和商业实践的“成功法门”。例如市场上大量的针对儿童早期发展的课程和产品,正是抓住了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心理,然后借力打力,通过“贩卖焦虑”来实现产品的销售。优质的高价产品,目标用户是购买力较强、收入较高的家长。而那些经济实力有限的家长,则很难享受同等的资源。

但是在公益语境下,了解用户的“痛点”,是为了更好地缓解痛点。专注于儿童早期发展的公益机构,往往致力于开发具有普惠性、可达性、可复制的服务和产品。儿童早期发展相关的服务和产品,其目的在于赋能,在于支持家长,帮助家长从容自信地为孩子提供更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不是侧重于提高孩子的钢琴、舞蹈、围棋等具体技能。

3,商业实践“追求成功”,公益实践“解决问题”

商业领域判断产品“成功与否”的标准,相对简单和直接。如果一个产品能够吸引大量的用户、用户粘性高,或者具有极强的变现能力,那么这个产品就称得上成功。

公益产品当然也要关注用户的数量和粘性,因为没有人用、或者用了之后毫无帮助的产品,显然没有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但是在“变现”的维度上,公益和商业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公益机构引入资源,是为了产品的优化和服务递送的持续性,而不是为了负责人、员工、或利益相关方的个人利益。

商业和公益,虽然没有“高尚低俗”“先进落后”之分,但是确实存在巨大的差异。产品思维在公益领域会出现“水土不服”,公益人无法完全复制商业中已经成功的实践,并不是因为“不够专业”,而是因为公益领域的核心价值、衡量标准、工作场景、待决问题都有所不同。

什么才是公益人需要的「产品思维」?

“水土不服”是否意味着「产品思维」在公益领域毫无价值呢?事实恰恰相反。社会企业“童萌亲子园”正是通过运用「产品思维」,在创立短短3年之内实现“自我造血”,达到了盈亏平衡。

在高瑞和童萌亲子园创始人毛磊的对话中,毛磊表示,童萌亲子园所取得的结果,是由于整个团队善于在产品设计和服务递送的每一个步骤中贯彻产品思维——“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迭代、为用户创造价值”。童萌团队愿意倾听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一旦发现现有服务的缺点或服务内容的缺失,就快速调整,然后继续投入实践和验证的循环之中。

即使目标用户并不是购买力强大的家庭,即使许多父母的经济实力平平,他们仍然愿意为了童萌的服务买单,愿意付出时间、金钱和精力购买童萌的服务,这正是说明公益人可以“因地制宜”地使用「产品思维」,让这一方法论指导我们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