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曾丽:公益慈善的从业者,既要有热情与情怀,又要有策略与方法

· 人才发展论坛

01 做深耕的践行者 

我是来自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的曾丽,在顺德做社会组织管理有19年时间了。2002年正式来到顺德工作的,一直没离开过。社会组织的三种形态社会团体、服务机构、基金会都有管理经验。更早的时候,我1997年就加入了顺德的共青团系统、志愿者系统,这样算起来的话与顺德结缘都有24年了。 

我看介绍我的宣传上,给我冠了一个“公益区域生态行动者”,我从来没这样想过自己会有这样一个称谓,因为在没做基金会之前,我是没有太多区域生态的概念的,不会称自己为公益区域生态行动者,我不会给自己太多标签。我只是一个默默深耕于公益行业的践行者,做的时间比较长,有一些自己的体会而已。 

broken image

(图为曾丽与同事) 

顺德从2011年启动社会体制综合改革,社会组织快速成长与发展,但是专业人才缺乏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机制的完善一直都是制约顺德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起初的前五年,特别是2012年-2013年特别能吸引到社会各界的人加入到公益行业,东莞、深圳、广州等地的社工也纷纷来到顺德,那时的社工人才可以说是百里挑一,报名的人很多。参与招聘观察的小马说,如果当时像这样选拔,我可能都选拔不上。 

那时高校社工专业的学生很多都到一线机构去工作了,现在还留下来的,都成了社会服务的中间,比如我们基金会的刘倩薇,就是毕业后一直在公益行业做了超过十年的了,前几天听他跟我说起他同寝室的同学,已经有两三个高级社工了,要不就是像林思映成为了广东省社工领军人物了。

 

02 一线服务人才“危机”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公益行业人才状况比较堪忧,一线服务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招聘人才也变得越来越难。目前听到最多的词,就是社区组织特别是一线服务机构招不到人才,甚至招不到人了。

公益行业总体而言难以找到优秀的人才,相比而言,基金会算比较好招人的了。连基金会都难找到好的公益人才,一线服务机构就更加难了。所以很多一线机构的总干事经常对我说,丽姐,现在很多招聘广告发出去,应聘的人寥寥无几,能找到人就不错了,更说不上挑选优秀人才了。 

所以,我是有些担心的。希望后面发言的专家,能够探讨更多的解决办法,推动整个公益生态的良性发展。其实社会服务行业做的是改变人的工作,改变社会的工作,而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很多都是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做改变的人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做改变社会的事情就更不容易了。它需要耐心、需要时间、需要能量,需要专业,所以对于从事公益慈善的从业者来说,要求是很高的,既要有热情与情怀,又要有策略与方法。 

我觉得公益行业发展的最大挑战还是人才不足,特别是管理人才更加不足,懂专业又懂管理的人就更加少了。公益行业的领导者普遍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造成公益人才缺乏的原因,我认为一是薪酬没有竞争力,二是行业发展不稳定,三是社会认同度底。 去年我们基金会支持一个平台机构对顺德的社会工作从业者进行了调研。八成社工存在职业发展规划和经济压力的困惑;近五成认为行业发展问题是造成职业困惑的首要因素。他们大多希望行业能良性发展,能得到政府更多政策的支持与稳定的政府购买服务。 

 

03 有担心,更有希望 

让我最欣慰的就是,顺德有一批以何享健先生为首的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善长人翁、商协会、社会组织,他们积极投身公益慈善,捐赠资金,成立慈善信托、成立基金会,支持顺德的公益慈善发展。比如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为了推动顺德的公益生态发展,专门设置了行业支持板块,一方面推出非限定支持,每个公益组织最高20万元,一方面积极与各平台机构合作,共同去培育社会组织,培养公益人才。 

顺德政府的服务意识也特别强,制定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帮忙协调各部门,解决在公益慈善资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今年还制定了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确认办法,对推动了公益人才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还有一批像林思映、刘倩薇这样的专业公益人才继续留在公益行业里,他们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平台组织也发挥作用,组织了很多专业培训、交流活动,对于提升公益人才的专业程度有一定提升。特别是和的基金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都是和的基金会资助的MPS班培养出来的,我是顺德MPS班第一期的班长,两期共培养了100名左右的公益领军人才,都是公益界的佼佼者。

让我最乐观的还有一大批的志愿者投身这个行业,成为公益行业的很重要的补充力量,比如我们基金会目前已经有140多名志愿者,既有来自社区工作了30多年的社区书记,也有企业的高管,既有博士的加入,也有在校大学生。这些都是公益行业的新生力量。 

所以,有担心,更多的是希望。我也希望自己今后能成为陪伴公益人和公益组织成长的支持力量,为他们加油,为他们赋能,陪伴他们成长,一起共创公益行业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