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昆明麦田:从快乐公益到专业公益,快乐依然在,只是更深厚

· 案例库

关于「公益组织面面观」:

《人类简史》在描述人类发展历史时这样说过,基于“想象的现实”来合作、达成目标,是人类能够在漫长历史中脱颖而出,并逐步走向食物链顶端的关键。

在一次谈论教育未来的分享中,当被问到如何能够推动自己想要的改变,《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这样回答:“可以创建/加入合适的组织,人类的优势能力之一就是有效合作,一个50人的组织所创造的影响力远大于500名个人活动家”。

公益组织,作为推动社会改变的有效因子,也在自己的发展周期经历着“生死时速”。

发展从无静止,顺风、逆水时有,如何御风驾浪?

观的是组织的故事,也是人与人合作的事。

 

公 益 组 织 面 面 观

昆明麦田的故事

 

李剑霞,麦田花名:翠湖边上(以下简称翠湖),2005年10月加入麦田计划,在昆明及附近地区开展志愿活动,后一路成长,2016年担任麦田基金会副秘书长。

2015年,在翠湖推动下,麦田计划昆明分社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昆明麦田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昆明麦田),聚焦云南地区乡村儿童教育。中间几经曲折,到2021年机构收入支出比已达到较良好状态。现有5名全职伙伴。

与翠湖的初识,是在2020年12月桂林的一场公益项目产品化行业研讨会上,翠湖在琢磨昆明麦田的产品化,因时间有限,我们只是粗浅地交换了一些想法。2021年,因为两次训练营(监测评估和需求分析训练营),我们才逐渐深入了解彼此。

“开朗、热情、高能量”是我们对翠湖的初印象。据翠湖说,这也是麦田召集人(注:召集人是麦田对其在地活动主要负责人的称呼)的特质。随着交流的渐进,她身上的其他特质也慢慢展开——“敢想敢做有冲劲”“能抗事”“挫败后的积极”......

我们隐隐觉得,昆明麦田现今的发展与她,机构背后的灵魂人物,以及她身上的这些特质关系密切。这些相关性在真实复杂的场景中是如何作用的?现有组织行为学、领导力等研究对此有所解释,但不免过于抽象,我们试图从与当事者的对话与机构发展故事中捕捉些微具象的感知。

 

01 从“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到“再坚持一下”

“当年麦田不是在全国成立了很多志愿者团队么,我们是最早的一波。从那时候到今年,差不多有十七年了”。“45岁就不用工作,全职做志愿者”是翠湖的小梦想,彼时的她主业外,已经将大量的时间扑于麦田。

翠湖的职业生涯起于一家在行业内颇为知名的广告公司。“现在想想,当时我的工作起点算是高的,那时候学习接触的都比较高端,像皇家马德里来昆明的项目,红塔山logo的发布,还有巴黎世界博览会等等”,工作强度大是真的,职业素养的形成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速度之快也是真的。经验积累完成,出来自己做公司自是水到渠成。

广告行业相对成熟,翠湖的小公司也发展稳定。成熟、稳定带来了保障和安全感,却也丧失了探索新鲜的趣味,以及征服挑战的成就感。而这些,是在助人的快乐外,翠湖从麦田意外收获的。

作为召集人的翠湖,带着当地志愿者连续四年在麦田获金色团队称号。后来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麦田基金会工作,负责过全国志愿者团队的管理、赋能产品的研发运营等,“你看我以前做的工作,业务、管理层面都有,感觉还挺得心应手。结果自己注册机构,发展遇到挑战,才觉出里面的差别。一个是体系完善、分工明确的志愿者系统,另一个则是从无到有。”

昆明麦田,仅与麦田共享品牌、服务器和志愿者管理系统,其余均为独立运作。

时值2015年,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社会组织,麦田也在推动有条件、有能力的成熟团队在地注册,当时正好昆明市西山区在做社会组织培育试点,天时地利,昆明麦田就此诞生。

“因为以前没有做过,当时我们构想是去筹非限,专门请一个专职来做项目。结果一分钱没筹到,但是我们还要给专职开工资,一个月3500,是我们几个核心志愿者一起给人家发工资”,翠湖知道这种输血式做社会组织是不可持续的,她自己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我想实在不行就把组织注销,我退回到志愿者”,翠湖在公益方面的哲学观是做快乐公益,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咳,说是这样,但当时总觉得自己还没尽全力,有点不甘心,可以再努力一下,坚持一把”

“再坚持一把”也带着翠湖走上了一条与自己原有设想不同的道路。

 

02 组织的发展,是组织内的人的思维方式和执行能力综合产出的结果

 

“我们决定找一个能够挑担子的人出来,就像经营创业公司一样,定下三年发展目标。如果三年还不能够做到正常运营,我们就注销”,在考虑种种因素,获得家人支持后,翠湖成为了那个撸起袖子下场的人。

即使已经有成功的商业创业以及多年以志愿者参与公益的经验,翠湖下场后再一次无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创业之不易,受限因素之多元。政策、舆论环境、行业发展与当地生态,甚至是业务本身都需要去考虑可能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诉求,这些都可能成为机构发展的卡点。

“我是一个积极的、目标感很强的人,那个时候我脑子里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当时不是筹不到非限么,我觉得跟云南当地发展有关系,没有啥成熟的资源方。这条路走不通我就开始快速调整机构运营方向,之前商业工作的DNA动起来了。”

想要生存,就要有一个稳定的业务。翠湖对这个“稳定业务”的想象是一个可以复制推广并能够带来持续收入的产品。于是,她开始行动,先去系统学习“产品化”,将构想的昆明麦田业务体系拆解成系列产品,看看哪些是可以共享麦田已有核心项目进行本地化推广的,哪些是可以创新设计的新产品,去做品牌化设计,想符合产品调性的名称,注册logo等。

以上这些听起来似乎是常识,很简单,往往在做的时候,才知道内里乾坤。

这与我们的观察也吻合。道理、方法,以及其中的底层逻辑是类似的、相通的,而世间道理、方法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然而,沿用一样方法的组织收获的结果却各异。“行动中动作的变形”是常见的,因为它与背后做事情的人的视野、思维方式以及专业能力密切相关。

“确实,在麦田整个体系内,像昆明麦田这样发展的不是很多。昆明麦田发展到今天,初期的话肯定跟我个人的阅历、知识、背景、能力有关系,后面则是跟整个团队的能力关联。”

2016年6月,麦田在镇江开十一周年的年会,翠湖作为理事会成员给大家分享自己的决定:既然选择注册机构,走上专职公益这条路,还是要全身心投入,把事情做出来,不想小打小闹。

之后她就一门心思研究业务,给自己的目标是用一年半的时间把岗位工资挣出来。那段时间,翠湖都只是签工资单,工资捐到机构做行政运营费用。

2017-2018年,翠湖探索如何将产品系统化,确保机构能够收入稳定,运营平稳。机构迎来第三个全职伙伴。

2019-2020年,除了在产品上继续探索,打造稳定的业务市场外,翠湖还在思考如何完善组织架构,为全职伙伴们提升工作氛围和福利待遇。昆明麦田也是云南地区为数不多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的社会组织。

2019年的翠湖想的是三年以后的2022年,也是昆明麦田发展的第六年,机构能够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自己就退下来,不用再做专职,机构也能良好运转。

2021年的理事会结束,翠湖的想法变了。她笑称“麦田是个坑,进来就不会轻易出去,而且自己会一直给自己刨坑”。这让我们想到了她分享的一次领导力培训经历,当时协作者让他们去思考“让你不计任何代价都想去做的事”,正念以后,翠湖反复询问自己,脑海中都只有三个字——“做麦田”。

 

03 机构领导者应学会巧借外部之力来“练内功”

翠湖是个喜爱且享受学习的人。

“麦田体系内学习机会多,志愿者里面也有很多能人,我自己也会经常找行业内的学习资源和培训充电。当时找到悦享新知的时候还觉得挺惊喜,感觉有需要的时候一下就有了资源。”

翠湖口中所说的需要是她2021年一直在想却暂未有思路的核心产品优化。“隐隐觉得整体需要调整优化,但是又不太知道如何入手”,翠湖的这种感觉在参加监测评估训练营时得到了解答。

在训练营过程中,她就开始对所有项目和背后的项目逻辑进行系统性梳理,“就像是自己给自己做了诊断,一下子清楚哪儿行哪儿不行,接着就可以开方子下药,行的继续优化完善,不合理的就重新设计”,翠湖借着训练营中实践作业的机会完成了项目落地的梳理,还拿到了优秀作业。“做完以后我特别兴奋,感觉有了很清晰的项目逻辑,还有达成项目成效的工作方法,短时间内就帮我把项目拔高了一大截。”

感受到直接变化的翠湖立刻拉来了同事一起报名训练营。

“我自己平时特别忙,即使肚子里有很多货,没有时间、精力来变成系统性的知识教给同事,只能是少量输出或提点,同事有时候都‘吐槽’我说,翠姐太忙了,都没时间教我”,翠湖分享的这一点,是我们听到看见的很多机构领导者的遭遇,而现实情境中,领导者风格不同,对此的处理方式也有差异。

回到翠湖,她的想法简单直接:花点机构能承担的钱,能帮助解决机构管理者平时没有时间/精力来回应,但是却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团队还能有一个共同学习成长的机会,换一个不同的学习环境,接触新的学习产品,可能会碰撞出不一样的收获。

“除了专业实用外,我最大的感受是培训原来还可以这么贴心,我不仅把所有学习内容都认真扒了一遍,还学习了怎么组织培训、设计环节,对于我们这种做教育的组织来说,收获是双倍的”,在访谈尾声听翠湖这样说,我们又顺势捕捉到了她身上的另一个特质:善于抓住机会,并将其带来的资源最大化。

 

尾声 “地火”

一个有趣的巧合:2015年,昆明麦田成立那年,麦田基金会也开始了自己从助学机构向教育公益机构的转型探索,希望能够推动项目专业化,提高组织的教育专业度。几经沉浮,2020年决定“回归”服务乡村儿童初心以及志愿者基因。

“地火”是麦田计划对于全国分社的称呼。在麦田的战略中,它们是自己在一线的火种 —— 在当地,“离具体的每一个孩子更近”,可以更灵活地开展更贴近需求的服务。

靠着自己的特质以及不断提升的专业性,翠湖带着团队让昆明麦田的火种落了地,让火苗燃烧得更旺。“特别勇敢地以全职身份加入一个新兴行业,又深觉自己肩负社会责任,我们这样一群人能够相识汇聚,真是一种莫名的缘分。这让我既有信心,又有动力。我更加觉得,强化自身也是在为行业发展做贡献,每个人都成长一点点,在行动中相互影响,一定会酝酿出果实。”

跟翠湖聊完,我们心中似乎也填充了些能量,嗯,一定是她悄悄将火种留了下来。

 

*本文基于与翠湖的访谈整理撰写

参考资料:

《做了15年助学,我们走过的弯路和踩过的坑》,澎湃新闻,2020年1月18日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