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星星雨”这家机构吗?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是中国第一家专门为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民办非营利机构。
著名电影人薛晓路,正是根据自己在星星雨做志愿者的经历,创作出电影《海洋天堂》。
(图片来源:电影《海洋天堂》剧照)
王培培是星星雨发展部的主任,是一位工作经验丰富的筹款人和公益发展官员。她已经在星星雨度过了16个年头。
16年间,她见证了电影《海洋天堂》所开创的“中国自闭症元年”,参与申请过包括欧盟和联合国在内的国内外基金会项目,也早已融入到特殊教育服务的事业当中。
当谈论起自己的工作,培培语气中仍然带着热忱和喜悦,仍然会形容自己的工作是“有挑战、有新鲜感的”。
在培培眼中,她是“为什么”成为星星雨的筹款人,又是“为什么”要投入星星雨所坚持的事业当中呢?
01,我加入了“发展部”
2004年,王培培大学即将毕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她来到了星星雨,在教学部实习。
实习结束后,她全职加入了成立刚刚2年的星星雨发展部,开始了筹款、活动策划、志愿者协作管理等相关工作。
(图片来源:unsplash网站)
关于这段开始,培培这样说:
“星星雨在2002年成立了发展部,但是当时的发展部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划。我们一年的预算大约只有2万块钱,没有人清楚地知道该如何细化发展部的工作预算。对于我们来说,每天的工作都是新的。
我实习的时候,星星雨正要申请欧盟的项目,所以发展部也需要全职员工。大家就推荐我到发展部。后来,星星雨创始人田老师认真地跟我谈了一次话,她问我是不是喜欢挑战,我就说,我比较喜欢新鲜的事物。就这样,我加入了发展部。
我到发展部之后参与的第一个筹款工作,是负责为星星雨申请的欧盟项目进行行业调研,就是跟同业机构和家长支援中心做电话访谈,了解他们的需求跟现状,询问他们是否需要专业上的支持。我第一次尝试了打了几十个机构的电话,虽然是第一次做这个工作,但是我能感受到同业伙伴和家长们对星星雨都特别的信任和认可。
星星雨团队内部的氛围很好,同事们就是志同道合的一家人。
那时候,我们基本上是白天在一块上班,晚上在一块玩,所以团队粘性很高,凝聚力也很强。每天的工作中,我们都会接收很多专业的信息,比如说很多的专业人员成为星星雨的志愿者,趁着中午的时间给我们做培训。每天都很忙碌,也很充实。”
02,有“魔力”的星星雨
如果说,培培在加入星星雨和发展部的时候,有一些“机缘巧合”的意味。那么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培培逐渐意识到,星星雨确实有一股不同寻常的“魔力”。
星星雨团队是一个温暖、团结的团队,每个人都在这里得到关爱和成长。
团队负责人曾经对培培说,希望她能在星星雨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即使有一天她离开星星雨,也能凭借这些技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这也是培培“为什么做”和“为什么一做就是16年”的原因。
(图片来源:unsplash网站)
不过,星星雨带给培培的触动,远远不止这些:
“我也反复想过‘为什么这么多年我能一直留在星星雨,留在发展部’这个问题。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星星雨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地方,机构和负责人都很关注员工个人的成长,对团队的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尊重和支持——不论你是骨干、负责人、还是实习生。
2002年非典时期,有一名实习生在星星雨实习期间感染了非典。当时,星星雨刚刚结束了一期课程,为了避免更大范围的感染,创始人田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时间联系和登记了所有学生的去向。
更让我震撼的是,当时这位实习生的病情非常严重,田老师和星星雨整个团队,通过一次次打电话、一封封发邮件,动员一切力量为实习生寻找就医渠道。
不知道最后到底是哪个电话、哪封邮件起到了效果,实习生终于被医院收治了。大家折千纸鹤为她祈福,每天发信息鼓励她挺过去。最后,她真的坚持了下来,还在生日那天出院了。
这位实习生和星星雨团队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大家可以如此尽心尽力、如此真诚、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努力为她寻找救治资源。这段历程深深地震撼了我。”
03,尊重每个生命
敬畏生命的理念,融入在每一个星星雨人的血液里。
自闭症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尚无“治愈”方案的障碍。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宁愿相信名目繁多的“课程”、“药物”、“偏方”甚至“风水”。
但是星星雨坚持,特殊教育和自闭症服务的基本原则,就是严谨和科学。任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追求数字或规模化,都是行不通的。
星星雨希望通过“家长培训”和“教师培训”等方式,在已知的实证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服务自闭症人士和他们的家人。
(图片来源:unsplash网站)
“‘科学’这件事听起来容易,践行起来却不太容易。
比如家长在星星雨学习期间,能够坚持科学的进行干预,但是当他们回到原本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干扰,更多的是,周围的人常劝解家长们, ‘死马当活马医’。但是孩子们不是‘马’,他们是‘人’。”
04,资助方与筹款人
在从职场新人,成长为发展部主管的过程中,“星星雨”创始人田老师、执行主任孙老师和星星雨团队给与了很多的支持,培培也得到了许多公益伙伴、志愿者和资助方的帮助。
他们的热情、专业和能量,也成为了培培不断提升的动力:
“筹款过程中,我遇到了像贝嘉灵、陈泉、高瑞这样特别棒的资助方项目官员。她们会一直在你身边,做你的支持者。她们会帮你分析问题,给你充分的信任,也实现了我们的项目筹款的‘理想国’——资方和执行方能够自始至终融为一体。
我发现,好的资助方,都很会‘问问题’。她们常常会问我,你觉得接下来的项目需要调整吗?你认为接下来的预算用在哪个方面上是最重要的?
这些‘烧脑’的问题,让我感觉到自己作为筹资人肩负的责任,这因此促使着我不断的去思考,让我变成了一个越来越有信心的发展官。
资助方给与的支持,不仅对星星雨项目的成长有益,对我们个人的成长也很有帮助。让我看到了我要努力的方向,和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
--
如今,公益机构在筹款方面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都越来越多。
公共募捐和月捐等资助形式越发多元,国际资助资源越发稀缺。王培培和“星星雨”发展部同事们,正在不断开发与适应着新的筹款方式。
直到今天,当年那个说“我比较喜欢新鲜事物”的培培已经成长为团队的骨干和引领者。
但是她仍然会形容自己的工作“有挑战、有新鲜感”。采访的过程中,她的声音依然充满活力,讲述中充满了对机构和这份事业的热情。
培培口中的“支持者”、同时也是悦享新知的联合创始人贝嘉灵曾经说过,“我们成为筹款人,不是因为筹款工作容易,而是因为筹款工作‘值得’——这是我们支持自己所热爱事业的最好方式。
”
也许培培确实是幸运的那一个,她不仅记得自己为什么出发,也越来越清楚明白自己为什么继续前行。
祝福每一个公益人,每一个筹款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为什么”,并能把这份笃定,传递给资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