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宝贝爱蓝天:留下“有分量的证据”,累积起来就是价值

· 案例库

引言:公益组织面面观的由来

《人类简史》在描述人类发展历史时这样说过,基于“想象的现实”来合作、达成目标,是人类能够在漫长历史中脱颖而出,并逐步走向食物链顶端的关键。

在一次谈论教育未来的分享中,当被问到如何能够推动自己想要的改变,《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这样回答:“可以创建/加入合适的组织,人类的优势能力之一就是有效合作,一个50人的组织所创造的影响力远大于500名个人活动家”。

公益组织,作为推动社会改变的有效因子,也在自己的发展周期经历着“生死时速”。

发展从无静止,顺风、逆水时有,如何御风驾浪?

观的是组织的故事,也是人与人合作的事。

公益组织面面观(四)

宝贝爱蓝天的故事 

本期故事将会谈到:

  • 挺身而出”:一家机构不是一家机构这么简单,在ta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个相关的人,这样散掉太可惜
  • 当你在缺少目标,又没有清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时,最容易产生:觉得自己不行,做着做着没有动力
  • 不止是监测评估,专业性本身,都是在帮助我们留下“有分量的证据”,这些累积起来就是价值

针对捐衣领域信息不透明、质量参差等问题,上海老港镇贝蓝环保服务中心在2016年发起——宝贝爱蓝天精准捐衣平台(简称:宝贝爱蓝天),通过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精准捐衣流程及技术支持系统,推动八成新以上衣物(以及闲置物资)捐赠的专业化。

2020年宝贝爱蓝天经历创始人退出、机构内部调整等变化,最终团队变成3人,还是聚焦“精准捐衣”,但是希望做得更专业、精准和深入。汪雯婷和吕一丹就是抱着这样的期待参与了监测评估训练营。

 

01“挺身而出”:一家机构不是一家机构这么简单,在ta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个相关的人,这样散掉太可惜

汪雯婷,现任宝贝爱蓝天的执行主任,2018年加入机构。

吕一丹,现任宝贝爱蓝天的项目主管,2019年加入机构。

“我2018年加入,主要负责宣传和筹款工作。在此之前在上海的一家国企担任团支部书记和党群干事,干了8年。说实话,我不太能适应国企氛围,但是又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特别想干的工作。后来经公益行业的闺蜜推荐,被宝贝爱蓝天的创始人还有团队打动。于是就脱离稳定了呗”,雯婷分享自己经历时如是说。

很多跨界伙伴加入公益行业的理由与雯婷类似:希望输出自己的专业技能做点事,支持他人,并从中收获价值和意义。而从成熟行业迈入到还在发展中的新兴行业会遇到的“水土不服”也是相似的。

“我做的宣传和筹款工作,需要对具体业务有深入了解。我基本上只能从过往年报中获得项目信息,但对于我来说这些都不是很充足,而自己本职工作又很多,没有时间去通过真的做业务来了解。所以工作上会时不时难受,感觉艰难,有时候还会产生质疑,精准捐衣到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跟环保有什么关系”,雯婷坦言。

刚开始的两年,很多事情要求快速上手,雯婷的时间基本用于自我学习和尽快适应工作。“是,当时主要是在工作中的学习,把事情做了,还没有时间和想法去从外部学习或去交流。”

一丹也是如此。一丹19年加入宝贝爱蓝天时,机构正好在做程序上的转换,从网页版升级到小程序。在设计和执行项目时也有了新的要求,如系统性地去考虑项目设计,增加监测评估,做好价值呈现去筹款等。这些对于一丹来说也是新挑战。

再加上机构没有系统化的入职培训,很多做事情的方法都靠自己摸索,雯婷和一丹虽然似乎在工作中逐渐熟练了,却仍处于懵懵懂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不过,还未来得及思考如何走出懵懂,新的变化又来到了她们眼前,用个夸张的词:

是个“生死抉择”的时刻。

宝贝爱蓝天的创始人一直很关心环保领域。2015年2月,她以一个母亲的视角发起了对抗雾霾行动,做了一段时间,8月决定换方向切入,变成蓝天断舍离俱乐部,除倡导外,也希望从行动端推动二手物品的循环使用。2016年3月有了较完整的衣物回收链,开始了闲置物资的捐赠。面临捐赠衣物存在过度时尚、过度暴露和卫生隐患等负面影响,同年8月,开始探索一套标准化方式进行旧衣捐赠。2017年4月,精准捐衣模式稳定,平台搭起来了,也实现了衣物去向全透明化。

到了2020年,创始人因身体原因决定退出,想让雯婷接下机构。

“创始人的退出对宝贝爱蓝天是一个打击,毕竟花了这么多年把这个平台搭起来,我当时脑子里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机构散了自己可能没有工作,而是我们的那些志愿者、捐赠者还有受助人,大家怎么互相支持,一点点发展到现在。如果就此散掉,太可惜了。”

于是,有了雯婷的“挺身而出”。

你看到的,每一个公益组织好像就是ta的创始人/领导者还有团队成员,其实在机构的背后还有与ta建立联结的受益人、志愿者、捐助人、合作伙伴等诸多相关方。机构既获得着他们的支持,也承载着他们的期待: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组织的发展,朝着自己理想社会的模样,一点点努力。

 

02 当你在缺少目标,又没有清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时,最容易产生:觉得自己不行,做着做着没有动力

雯婷接手后,除了原有宣传筹款的工作外,还要对整体业务进行统筹,她也因此解开了自己之前的一些困惑,并看到了机构专业性发展上的更多空间。

“学习监测评估像是一下帮我打通了任督二脉,感觉找到了一个抓手,一下子就可以把业务的卡点串联起来”,“想通了”是雯婷在参与监测评估训练营时最直接的感受。

在训练营模块一的练习中,雯婷第一次有机会和场合来认真思考:为什么要做监测评估,希望监测评估能够回答现在组织发展中什么样的具体问题。

“这是个特别好的重新审视项目和机构发展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我们工作的那个特别底层的价值观在逐渐清晰,还有对我们到底在做什么,以及要做什么,也是越来越清楚。我们是要回应服务对象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是服务效果如何?服务对象还有没有这样的需求?”,这是雯婷在完成练习时不断追问自己的问题。

一丹对此深有同感:“说实话我以前是会有逃避心理,感觉这个项目可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但是也没有啥可以调整的思路,所以就会下意识地去逃避。而监测评估是会帮你直面这个项目,用‘结果’告诉你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其实有了这些‘结果’,我反而不会那么想逃避了。”

借着训练营的学习,雯婷和一丹一起给现有项目做了“体检”,制定了相关的指标,确定了一套工作的流程和标准,并立刻就执行了。

变化也随之而来。

雯婷会不断练习自己在训练营中学习的,在各个环节都有意识地去做。

她会提醒团队伙伴在开展换衣派对时去有意识地去做好过程记录:交换了多少件衣服,有多少件衣服被再次使用等;会增加跟接受捐赠衣物的学校老师沟通,了解捐赠过去的衣物是否合适,学生收到这些衣物时的反馈,避开重复劳动,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

“这样的行动越来越多,看似工作增加了,流程步骤好像变得繁杂了,其实不是。以我之前做的宣传条线为例,以前搞完活动写反馈推送是我最头疼的,因为每次开展活动后,啥都没留下。而现在,当你有意识地去做好数据和素材的积累后,你会发现做活动反馈和总结,形成微信推文等,都是特别自然和顺利的事。”

一丹在“共识”方面进行了补充——“我会开始用数字作为一个衡量指标来判断项目的执行效果,也在不断学习数据思维,如何用可视化的语言来呈现成效。我觉得这是直观的、易理解的、可以为团队使用的共同的语言,既能快速达成共识,也能将具体要求更好落地。”

此次访谈让我们更欣喜的是两人的状态。

不论是之前“做着做着就没动力”的雯婷,还是“感觉懵懵懂懂想逃避”的一丹,她们变得自信、从容,也对自己现在在做的事情更坚定了。

我们知道,公益行业里还有很多个以前的雯婷和一丹:

机构暂时还未有系统的入职培训,机构希望她们能够一来就把活儿干好,却还未提供她们做好工作所必须的支持。

她们加入时满怀着的热情,被一点点消磨。或许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许是不知道怎么做的压力,或许是每次做了好像都收不到好的结果,这些慢慢叠加,增加的是挫败感和对自己的不认可,减少的,甚至消亡的是成就感与动力。

倡导机构需要提供有效的支持是重要的,却也是一条漫长的路。

对于正在阅读本文的你,不管是机构管理者还是做事情的伙伴,可以立刻去做的事情很简单:

帮机构或自己设计一个机制:确立目标,找到合适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来“监测评估”自己的表现,然后基于表现来调整,肯定好的,优化不好的,回归看看目标设置是否合理。经过几轮这样的过程,你会发现好的感觉在慢慢回来。

 

03 不止是监测评估,专业性本身,都是在帮助我们留下“有分量的证据”,这些累积起来就是价值

“有一次我们开理事会,我在做汇报,说有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做,因为平时事情太多,忙不过来。有一个理事就给了我一句直击心灵的拷问:‘那你们到底忙了些什么?’,一下子就把我问懵了,当时心情特别复杂,委屈又惭愧,明明做了很多却又好像一下子什么也说不出来...... ”

雯婷也直言,她的这种感受很多环保机构的伙伴都有。“环保机构不容易。从99公益日筹款比例就可以看出来,环保受到关注小,但是做的事情,我觉得意义重大。所以大家更需要通过监测评估,来积累有分量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这样你才有底气,不被他人左右,坚持自己想做的事。”

一丹也认同:“好多人总说公益门槛低,其实再往下做深的话,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你要思考的是怎么把资源通过有效的人力调配和创新的设计更好地发挥作用。你的专业性越强,做出的事情效果会越突出。这些都是沉甸甸的价值啊。”

雯婷和一丹在分享这部分时,“有分量的证据”就一直在我们脑海里徘徊。

在我们接触的有限公益人中,自信的乐观的坚定的有很多,但是也有很多状态微妙的个体——要不就是从未扎下去做事的盲目自信,要不就是自谦到甚至有些自卑,要不就是茫然悲观的,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和行业都没有信心,当然这些只是我们浅薄的观察,可能不够客观也不够深入。

我们只是一直在默默思索,如何能够让更多的公益人从内心生发出力量。雯婷和一丹帮我们找到了一个答案。

不止是监测评估,专业性本身,都是在帮助我们留下“有分量的证据”,这些累积起来是价值,也是公益人的底气。

“我们会定期跟老师沟通,了解受助地的真实情况。有一期是与一位西藏老师的访谈,当时看哭了办公室所有伙伴,还有我们的关注者和捐赠人感触都特别深刻。我们不仅仅是在做捐衣,更是在向外界传达平等尊重的价值观,去倡导大家共情、关注更深层次的问题。”

是的,不只听到远方的哭声,更多的公益人是在走向哭声传来的地方。

而这并不是一腔孤勇的行走,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专业技能在解题:

资源非常非常有限,应对的却是最难的最复杂的社会问题,求的也只是那些不被看见和关注的,甚至几乎无法为自己发声的群体,能够获得生而为人的权利和尊严。

所以,真的,能够支持包括雯婷和一丹在内的,这么一群勇敢、智慧又专业的人,我们特别骄傲。

你们也应该为自己骄傲,因为那些“有分量的证据”会最终证明公益在社会的分量。

*本文基于与雯婷和一丹的采访撰写

 

推荐阅读:

broken image

精准捐衣丨他们会在我们难过的时候说爱我们 这是一个互相治愈的过程......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公益组织面面观往期内容(点击图片可跳转查看)

我们期望能够展现更多不同组织在不同阶段的真实故事。

如果你有好故事、好创意,欢迎扫码添加小编微信,投来素材或直接投稿。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