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李祎礽:我花费了一笔“巨款”投资了自己,结果...

· 公益人成长

作者丨李祎礽

如果想要探讨交流,请至文末获取作者联系方式

broken image

「2021年11月21日至2022年3月26日,我参与了一个关于课程制作人的线上培训课程,在此期间,学习了40个关于课程制作的视频课,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了一门商业课程(课程已交付给甲方,某出版社,将面向B端推广销售)」

当时为什么想要报名学习?

其实是因为2021年工作调整,新的工作带来了不少挑战。

举一个同样是给公益伙伴上课的例子。

之前做的培训更多是“已经命题好的”,我作为外部讲师,拿到题目就去分享,是会了解组织方和参与者想要听什么,但还是会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下展开。

但如果是课程制作,基本上是从零开始,无太多既定的框架,更重要的是要基于公益伙伴的工作场景及痛点,去设计,包括上多少节、线上课程怎么上、用什么方式才可以有效又有趣(毕竟无趣的东西无法学完,学不完就无从谈起课程的效果)。

另外课程还需要公开“零售”(是要每一位伙伴花真金白银,投入时间精力来进行的),怎么在最短时间内让人觉得有价值并愿意付费,也是需要考虑的。

当然,这些因为新工作带来的挑战,并不是完全不能解决,过往10年的经验总是可以让我找到一些问题解决的方法,但就总是内心感觉“虚”例如,我不确定我做得对不对,我想的方向合不合适,当遇到跟同事有不同意见/想法时,我会怀疑这些不同想法是不是因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带来的,也就会很谨慎表达自己的意见。

即便是得到老板&同事的认可,说“做得很好”,但我还是会因为那个“虚”,而不自觉去怀疑这些“肯定”背后的真实性。

按照我的习惯,要想减少这种“虚”,就必须让我自己掌握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更有底气。而进入一个正式&靠谱&有理论&有实践的课程学习,是我觉得能快速从他人哪里获取知识的方式,让我可以更高效地填补“虚”的感觉。

所以,本篇内容也会复盘下我的这次学习,并给大家分享下——

1. 学习前,我是怎么考虑投入“巨款”去学习的?(另附彩蛋:老板小剧场。如果要机构买单,老板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想要说动老板买单,“你”可以怎么做?)

2. 学习过程,发现自己很有冲劲,为什么呢?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又是怎么克服的;

3. 学习后,我的小小收获。

部分学习过程记录及产出

部分学习过程记录及产出

“巨款”投入前的心路历程

课程的报名费用是接近1万元,对于一个身负“债务”的金牛座来讲,这根本就是一笔“巨款”,所以在看到报名通知之后的两周内都超级犹豫,犹豫的点在于我清楚知道自己的“痛点”,也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但实在太贵了,“这个学习值不值这个价钱”,是我当时一直在问自己和小范围问同事的问题。

我还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我问了同事后,L姓同事说:你可以找老板报销啊,我觉得她肯定没问题的。

L姓同事画外音:

在我眼中,祎礽一直都很厉害,就是很有经验又很好学的那种学霸,当时知道她要来加入我们,我觉得她简直就是完全匹配和胜任!后来才知道,原来感觉很有经验很稳很匹配的同事在面对新的工作内容新的挑战时也会有“虚”的感觉,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支持。这既让我更加坚定地要“活到老学到老”,也会觉得“啊原来我觉得很厉害很优秀的同事也会有很多压力,也是需要团队去看见、理解和支持的,不能因为人家很厉害,就把很多压力和事情都推在ta身上。”

但我当时还是没有主动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是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毕竟学到了什么更多是对自己有帮助的,另一方面是觉得老板已经为匹配岗位的能力付费了(工资),所以申请的原因并不充分。

后来是一个巧合的机会,老板知道了有这个课程,主动问我要不要去报名,我才成为了这个课程的最后一名学员(一批学员就10个人)。

老板瑞的画外音:

作为创业机构的管理者,有两个重要的相信:1. 团队的工作体验和专业能力,是机构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2. 团队能力的有效提升,不能只靠经验、直觉和高要求,系统方法论的掌握和训练,会让很多摸索事半功倍。所以,不管是预算上(人均1万的学习/发展经费),还是机制上,都要关注和支持每个人的提升需求。

在日常的各种沟通中,我知道对于祎礽来讲:(1)她很希望自己可以快速成长为一名“顶级课程制作人”,并把刘佳当作自己的榜样;(2)她学东西,会很要求系统性和实用性。

所以,看到刘佳朋友圈的招募推送,我就转给她,请她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需求、想加入。谁知道她说,“自己是想报的,但觉得有点贵,就算了”。9000元,是贵的,但很值得——不仅能提升祎礽在课程制作上的效能(这可是多少个9000元都买不来的),而且可以由祎礽带领,优化我们整个课程制作流程和体系,提高整个团队的课程制作效能(一点不夸张)。

这些价值,不要说9000了,就是19000,机构也会支持,也是要支持的。

后来也证明,机构的支持让祎礽特别珍视这次机会,4个月内投入3816分钟进行学习和实践(是同营内投入最高的人),并把所学用于负责的训练营开发和训练营体系优化上。祎礽效能的提升——对自己专业更自信+更高效的方法+团队/用户都更满意的产出,和后续可期待的团队效能提升,都在说明这个投入太值了。

目标达成,我给自己打8分,更重要的是从中的发现

既然是复盘,就先对目标做个回顾和评定吧。

我想,这次的学习目标算是明确的。我要通过这段时间,将课程制作这件事弄清楚,每个环节该怎么做,标准是什么,怎么才能做好,我要从专业的人哪里学习到完整的方法论,并且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在实际的工作中。

如果现在给自己目标达成打分的话,我会给自己打8分(满分10分),2分是扣在我自己的知识梳理和应用层面,算是有基本达成了目标。

在评定目标时,我有一个很惊讶的发现。

按照学习系统及我自己初略计算,在这124天里,我至少投入了200个小时在学习上,也就是平均每天至少1.6小时,这还没计算反复做笔记、搜索、看书阅读的时间。

看到这个数字时,我觉得蛮不可思议的,到底是因为什么,能够激发我投入?

归总起来,大概有这三个因素:

1. 要将学到的东西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学习的内容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学完能用,解决工作难题的迫切度很高(学不好就没工作了o(╥﹏╥)o)。

2. 我要用最快的方式“赚回”学费(作为一个金牛座,真的这一条很重要)。

3. 学习目标相对比较明确,达不成会丢脸。(这应该是“表现型目标选手”才会有的吧)。

如果换成是我们的公益伙伴,如果要投入一段正式的学习,是不是也会有这三个因素?

1. 学完能用,能解决实际困难;

2. 要有投入(金钱、时间或信誉);

3. 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管是自我提升还是不负众望。

那对于课程制作人来讲,怎么样让伙伴们在看到招募文案时,就觉得,这个学习产品能够让我“学完就用,并能解决实际困难”,就变得特别重要了。

嗯,这是比目标是否达成更重要的第一个发现。

我是如何跨越学习中的卡点

我一直非常困惑,怎么样才能在课程设计时,设计一些环节,让我们的学习伙伴度过这个“卡点”。不然总是不过去,就一直感觉没收获,必须要过去了才能知道下坡时的快乐。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也跨过了两个坡,从中我对这个困惑有了些发现。

第一个坡发生在视频课的学习上。虽然只是每节30分钟的课程,但因为课程内容是我比较陌生的知识,且授课老师有很强烈的教育学背景和商业课程制作经验,就造成了两层的学习障碍:(1)新知识,(2)新领域。对我来讲,仅仅听过一次并不能真的学会。

所以我就将视频课做了三轮的拆解。第一轮是记下来课程内容讲了什么,通过文档快速录入,第二轮是将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制作的操作指引表格,第三轮是基于实际的工作和听不懂的地方,向教练团队提出疑问。

broken image

经过三轮的拆解,我觉得我隐约产生了一种兴奋的感觉。对照之前学习的理论,在这时候,我应该是产生了这种正循环:觉得学的东西对我来讲有用,就会很开心,开心的情绪会促进我更愿意学习,更愿意学习就会觉得学的东西更有用,更有用就会更开心。

因为在拆解过程中,我首先是感觉到“有收获了”(看到满满的笔记),其次是我觉得学的东西对我工作有用(能协助我们后面做课程制作的SOP),第三是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

从中,我的第二个发现是:当伙伴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疑问时,必须及时给予回应;当大家不知道可以怎么学习&联系实际时,可以给一些参考和引子。

第二个坡发生在知识应用时。因为在课程中有一个真实的项目需要我们去完成,是有真实委托的甲方、内容专家,我们的成品需要经过甲方的审核,并交付给市场售卖。这是从学习的场景转化到半工作的场景,而且还是小组作业(我们5个人共同完成一门课),过程中产生了非常多的难点。

这也是容易“不学了”的时候,那我当时是怎么“撑下来”的?回顾我们沟通记录,我发现有三个点是经常出现的:

1.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期待。我们知道最终的成品将会用在哪里。

2. 有可预期的时间。我们知道3月26日就会结束,只要撑着一口气熬过去就可以了。

3. 同伴的支持。既然是小组作业,即便自己再累,但看到其他人也这样给力,也就没什么好埋怨的了。

这也提醒了我很重要的信息,有些时候我们在训练营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伙伴很辛苦,就会忍不住想要放缓一下节奏,让大家缓口气,延后一段时间结束。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也有可能会打破了部分参与伙伴的预期,反而让他们憋着的一口气散了。

嗯,这是特别要注意和自我提醒的地方。不要好心做坏事,给到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同伴的力量很重要,不一定每次都要小组作业,但能看到同伴也在学习,就能给到我们很多支持。

从他人身上的学习:

勇敢、常感受、高情商

除了从我自己身上的发现外,在这次的学习中,还有3个从他人处发现的亮点(也就是对比我自己没有的😂)。

1、勇敢地直面反馈

在3月26日毕业典礼上,教练团队向我们征集,给他们反馈/建议/吐槽,当时我就心想,“这也对自己太狠了”,换了是我,我有没有勇气让学员们当面提反馈,而且学员们的反馈都还蛮直接的。当然其中有着对于自己课程的自信,但更多的是,勇敢面对反馈和愿意放开自己的心吧。

2、及时发现学员的情绪感受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次,在我工作上遇到了一个难点时,助教老师主动问我,“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疑问?需要我帮你约教练沟通下吗?”,当时我真的惊呆了,助教老师是如何发现的。当然,经过了这次之后,我也会更加愿意投入学习。这也提醒了我们,学习过程中及时关注伙伴们的情绪是多么的重要。

3、高情商的表达,让听的人觉得,你在为我考虑。

这是在每节里程碑会议上,老师们的点评让我产生特别明显的感受,即便是在讲否定的意见,但依然可以让人觉得,“这不是在否定我的想法,这是在为我考虑”,这真的是要不断磨砺的一件事。

下一步的学习Flag

理论告诉我,“培训学到的知识是需要迁移的。如果迁移这个步骤不能做好的话,培训完确实也只是感受了一轮系统知识,但对于实际工作也无甚帮助。”

“我要将学习到的知识,刻意应用到2次训练营课程制作中,并完善好内部制作指引,支持到团队其他伙伴。”

希望2022年年度回顾时,这个Flag还站得起来。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