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三亚心蔻:希望团队在一起学习和工作中长出扎实的信心

· 案例库

关于「公益组织面面观」:

《人类简史》在描述人类发展历史时这样说过,基于“想象的现实”来合作、达成目标,是人类能够在漫长历史中脱颖而出,并逐步走向食物链顶端的关键。

在一次谈论教育未来的分享中,当被问到如何能够推动自己想要的改变,《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这样回答:“可以创建/加入合适的组织,人类的优势能力之一就是有效合作,一个50人的组织所创造的影响力远大于500名个人活动家”。

公益组织,作为推动社会改变的有效因子,也在自己的发展周期经历着“生死时速”。

发展从无静止,顺风、逆水时有,如何御风驾浪?

观的是组织的故事,也是人与人合作的事。

 

三亚心蔻的故事

三亚市海棠区心蔻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三亚心蔻),2018年12月成立,现有全职伙伴3名。机构主要承接政府委托的青少年事务以及相关的社工工作服务与项目管理。

与处在0-1探索期的很多机构类似,三亚心蔻基本是项目化运作。为了进一步发展,他们希望项目能够做出品牌化,成为可以持续复制推广的产品。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寻找更多的资源来支持项目。

不论是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三亚心蔻的团队知晓自己有一个卡点是必须要突破的,这也是他们团队三个人一起参与需求分析训练营的原因。

01 生存的困难就在眼前,团队同频格外重要

曹雅2019年加入三亚心蔻,现任机构的项目组长。

“我们机构这几年探索下来,觉得近在眼前比较棘手的挑战在于不知道怎么去跟资方谈项目,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就是写出一份比较有说服力的需求分析报告”

“一份有说服力的需求分析报告”是结果。

“如何做得出来”是想法到结果的中间地带,是模糊的,是在团队中存在分歧的,也是在各种类型的机构经常发生的。

在管理层眼中,“需求”以及“需求分析”是从机构层面出发的。他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机构角度来看需求,并将这些清楚呈现给包括资方在内的相关合作伙伴。

在执行团队眼中,则更关注服务对象,以及如何落地。他们的思考会聚焦在如何设计好调研,如何收集和识别需求等。

在组织发展、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因为视角不同而产生分歧和张力是常有之事。不用抗拒它的出现,事实上,合作的魅力恰在于此。

每个人的想法、观点和主张,不仅来自于自己现在的站位与所处环境,更来自于过往经验的积累,独特却也带有强烈的个体局限性。不同视角的存在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局限性带来的偏差。

“我觉得训练营是个特别合适的场景,既是学习知识,也是特别好的团队建立共识的机会。

我们在五周内一起学习流程、方法,练习使用工具,还共同探讨项目中的具体问题,把‘工作中的卡点’作为实践作业,各自去思考完成。

这个过程还蛮奇妙的。我们更加理解了自己所面对问题的不同面向,同时也看见了彼此的视角。在这些基础上建立共识会更容易,也更扎实。”

在学习使用同一套流程、方法和工具后,团队更容易同频。学习中的讨论和实践作业,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团队对问题的认识度和敏感度。这是很多团队参与完训练营的一大最直观感受。

若要说这种共性感受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觉得,除了内容本身外,训练营的模式为团队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场域:

不需要脱离工作场景,将工作中要做的事情当做学习目标之一,在学着如何做的时候,可以随时将困惑和挑战分享,并得到支持和反馈,而学习新知中的启发和收获可以随时跟同事讨论。

这样,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有指导的刻意练习,自然而然就会变成工作中的一部分。

当然,说起来感觉很轻松,其实,挑战自己认知和能力边界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我们深刻地了解这一点,所以由衷地钦佩包括三亚心蔻团队在内的每一个努力去达成学习目标的伙伴。

02 目标设置了就努力去达成,对于学习和工作来说都是

除了写需求分析报告外,三亚心蔻的团队还想要在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上有所提升。他们希望能够增加在交流中的敏感度,对服务对象的痛点有更精准的把握。

“有了目标,加上学习热情还挺高,所以我第一周还是很适应的,内容和作业都能够让我去重新回顾和梳理自己对项目以及服务对象需求的理解。但是到第二个作业,做‘行业扫描’这一块,我感觉有难度”,曹雅在交谈中这样跟我们袒露。

曹雅的感受与我们在需求分析训练营中对伙伴的观察一致。

在整个需求分析训练营中,“行业扫描”是伙伴们最期待、最想学的,却也是觉得难度最大的。

曹雅在做行业扫描的时候,想要去看国家层面的政策,还有在他们所在议题领域(青少年服务相关)的社会组织、基金会所做的项目,以及各自的亮点特色成效等。“这一块我一直都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基本上是慢慢学,一点点地理清思路”,在训练营后期,曹雅觉得自己在这一部分有进步,对所在议题领域会有了更全貌的理解。

“这也是我觉得此次训练营给我的惊喜吧。我会发现自己以前对议题的理解和关注是有欠缺的,视野也不够广阔,会局限在一个方面,所以很容易就卡住。现在会去从更多方面,尤其是项目涉及到的多个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出发,去寻找平衡点。思路开阔了,路子就多了。”

曹雅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她们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结合本土青少年的特点,去研发一套防性侵的课件,融合到当地的教学课程里。在过程中也做了很多试调研和学校的试课,但是在跟学校沟通中的阻力还是大的,学校会有很多顾虑。

“在训练营的学习里,我们团队就在讨论,如果学校无法推进的话,是不是可以从学校的老师入手。因为我们在沟通中发现有些老师是感兴趣的,并且愿意积极去推动,我们是不是可以跟老师去建立某种合作关系。还有一个层面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在遇到侵害时能主动去表达,这也是训练营里面我们获得的启发,可能未来会在项目中去做更多探索。”

在结营后的回访里,我们询问曹雅,他们团队是否觉得目标达成。她的回答是高于预期。

“我入行两年多,一直没有接触过需求分析,参加完这次的训练营,我会觉得自己整体的认知和在这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而且我很喜欢这样,一起工作的伙伴共同学习,除了交流讨论,还能互相督促鼓励。训练营的整体氛围能让你开放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困惑,能被及时地支持和解答,会让你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信心。”

信心对于团队来说是件重要的事,但不是空中楼阁,忽然就长出来。

它建立于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那些团队一起努力去挑战和突破的边界,汗水与泪水,挫败感与成就感,都会让团队慢慢生长出来对自己、对机构的信心,它是实的。

03 要做的还很多,但是却不再畏惧前路艰难

虽然机构面临的那些发展挑战依然存在,但是参加完训练营后的三亚心蔻团队对这些问题的感受发生了变化。

“我们会更有信心,感觉要做的事情还是很多,却不是毫无头绪了,对接下来的发展有了方向和思路。”

曹雅给我们大致分享了两个方向——

扎根本土,找到自己的长板

训练营做的行业扫描让三亚心蔻团队能够更清楚行业内的情况。在综合分析了政策风向和所在议题的其他组织特点后,他们团队试图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

“这也是基于对我们当地的发展情况,还有对服务对象真实需求的更精准洞察。我们可能会跟现在做青少年服务的品牌机构做不一样的侧重点设计,根据本土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诉求,来在课程设计层面做更多的优化。”

曹雅同时分享道,他们之前的服务更多关注个人,不太清楚资方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是什么,也没有太多关注。但是现在会去思考,在服务中去增加一些他们的参与角度,并看看如何去链接和改变孩子的周边决策者,这也是本土特色中的重要部分。

夯实自己的基本功

三亚心蔻团队会持续运用自己在训练营学到的方法和工具来不断地夯实自己的专业能力。

“我们会更深入自己在这个议题领域的研究,还要更全面地理解服务对象的痛点。同时我们需要去锻炼自己的文本能力,能够提炼并清晰呈现服务对象的需求重点,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

曹雅还强调,他们未来会将资源的获取放在日常的服务过程中,去联动一些部门或资源方一起参与,在服务中进行交流和沟通,先去尝试理解他们的需求。

“这一点也是我在训练营中学到的。需求分析,不只是服务对象,还有服务对象身边的那些利益相关方,以及你的资源方,他们都有自己的需求,只有更好地看见、理解他们,你才能够去建立真正的关系。”

总结下来,三亚心蔻未来的发展方向非常简单:

提升专业能力,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做出真正与时俱进的好项目。

这个简单的方向,对于行业中的你我同样适用。

 

*本文基于与三亚心蔻项目组长曹雅的访谈撰写而成


broken image